Sunday, February 25, 2007

MPlayer 1.0rc1 OSX PPC 上 ASS/SSA 字幕

似乎是因為 QuickTime 的 codec 在實作上難度相當高,倒不是難做,而是資料很不齊全,所以目前在 OS X 上比較受到討論的播放程式還是以 MPlayerVideoLAN 為主。這點算是蠻虧的,在 Windows 上有很多 codec 可以選擇,並且有各種實作,搭上 Media Player Classic 所有影片幾乎都可以播的很快樂,但是在 OS X 上就比較沒那麼精彩了。

之前用過 VideoLAN 感覺不是很好用,而且似乎不太穩定。同期也用過一個從 MPlayer 分支出來的 MPlayerOSX 不過老實說也有點怪怪的,常會自己掛掉。

本來 MPlayer 官方對於 OS X 的支援似乎是慢上一個世代,不過不知道是不是 Apple 最近開始猛攻中價位市場的關係,使得機器現在比較流行了,軟體支援就開始比較多些。總之,現在官方版的 MPlayer 在 OS X 的支援上跟其他平台是差不多一樣。

進入正題,重點在於要開啟 Play list 手動將字幕檔掛上影片檔,然後得要勾選 Preference 對話框下的 Miscellaneous 標籤頁中的 Additional Parameters 這個選項,並加入 -ass 的參數。這樣就會將所掛上的字幕識別為 ASS/SSA 格式,並正常的顯示出來。

不過在掛上字幕的對話框中,不能直接從檔案瀏覽器中選取 *.ass 的字幕檔,這是比較麻煩的事情。

Wednesday, February 21, 2007

買電腦要考慮的事情

除非我自己要買東西,順路,不然現在不太幫人買電腦了。不過還是會碰到一些朋友說要買新電腦,找我幫忙開規格這樣,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要買什麼樣的機器呢?

我個人是認為,現在自己裝電腦的話,說穿了就只有兩種選擇: 準系統 vs. 巨大桌上型電腦

準系統的好處是體積小,因為主機板小的關係,通常電力也會比較省一點,另外多半是以成為家電為目標,所以工業設計上也會比較講究;壞處就是擴充性相對較差,另外也得特別慎選系統廠,因為體積小的關係,散熱設計就變的很重要。

巨大桌上型電腦是最傳統的選擇,一般而言,缺點是體積大,笨重;好處就是擴充性較容易掌控,只要買對機殼就好了。

基本上,巨大桌上型電腦是可以滿足所有的應用,但是,以一般應用而言,我個人是偏向使用準系統,因為在整合度與空間利用上,準系統真的是方便很多。

進入正題,什麼情況下會適合使用準系統,什麼情況下不適合使用準系統呢?如果預期的使用情形是下面幾種,那麼還蠻適合使用準系統的:

  • 主要是要用在上網路,處理文書、照片,看影片,聽音樂。
  • 不是重度的電腦遊戲使用者,而且不特別追求遊戲的聲光效果。
  • 不打算、不了解、不懂或是不會玩超頻之類動作。
  • 不喜歡拆裝電腦。
  • 前一台電腦使用超過兩年,期間不曾升級過中央處理器
  • 睡前通常會把電腦關掉

但是,如果你有下面幾項應用的話,那可能就不適合考慮使用準系統:

經常需要處理大量的影音資料
這比較會出現在剪接工作者上,因為準系統通常只能裝一臺內接式硬碟機,對剪接工作而言一台甚至兩台硬碟其實不太夠。
重度的 P2P 使用者
要用 P2P 的話,硬碟機也是內接兩台以上比較好。
經常的要玩 3D 遊戲
大多數的準系統可以接受額外的顯示卡,但是以 3D 遊戲而言,要一直保持在最佳效果的話,大概一年半就差不多得換不少東西,使用準系統的話可能不是很合算。
有一堆 PCI 卡要接
準系統大多數只有 1 到 2 條空的 PCI slot 可以使用。
需要 2G 以上的記憶體
準系統通常只有 2 條 DRAM 插槽,以目前比較平價的 1G 一條的記憶體模組而言,最多就是接到 2G 這樣。

基本上,主要就是差在是不是需要複數臺的內接式硬碟機,以及對升級的需求是不是非常頻繁。

準系統的素體會包含機殼、電源供應器以及主機版,如果要升級的話,一但要換到 CPU 那麼基本上準系統差不多就得整個換掉,因為換了 CPU 那麼通常主機版也得換了,而準系統的機殼跟板子通常是設計在一起的,所以機殼就得跟著換了。同時,電源供應器大多也會配合機殼設計,所以電源供應器也得換這樣。

以一般看電影、聽音樂、上網路的應用來講,主流的組態大概撐過 3 年應該不是問題,超過 3 年之後,零組件漸漸或多或少會開始出現老化所造成的毛病,速度可能也會不太趕的上當時的應用,這時候就算是巨大桌上型電腦,其實差不多也是除了機殼以外得整個換掉。

如果資料很重要的話,不論是什麼樣的電腦,都應該使用燒錄機或其他媒體備份重要資料出來。準系統的話也可以考慮買個外接式硬碟,資料量不多,或是只是暫時的要清出內接硬碟的空間時可以先堆在外接式硬碟上。

最後是預算上的問題,準系統一般來講會稍微貴一些,另外要添購外接硬碟的話,等級夠的外接盒的價位大概是在 2K ~ 4K 上下,對於預算很緊的人而言,準系統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說外型夠不夠漂亮,規格是不是夠新,市場上的目前供貨狀況... 這就得自己跑賣場才有辦法了。

Tuesday, February 20, 2007

Firefox 微調

設定上跟之前大致一樣,就是:

config.trim_on_minimize = true (boolean)
讓 Firefox 在視窗最小化時進行記憶體回收。
editor.singleLine.pasteNewlines = 3 (integer)
決定在將多行的文字貼到只有單行的輸入元件上時,把所有換行字元去除後全部貼上,這樣從 BBS 之類的東西上貼網址會比較方便。
network.http.pipelining = true (boolean)

啟動 HTTP pipelining 功能,這樣可以比較有效率的使用伺服器的運算速度。如果有使用 proxy 的話,那就也得把 network.http.proxy.pipelining 也設成 true 才行。

這個選項有個關聯選項: network.http.pipelining.maxrequests 預設值被設定在整數 4 這個值,文件上看來可以設定的範圍是等同於關閉 http pipelining 的 1 到最大的 8 之間的整數,個人是覺得不需要動這個值。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某些受防火牆保護的網路之下,這個選項會讓連線被防火牆視為不正常的而使連線被阻斷,如果設定上去之後覺得網頁反應變慢了,可以把這個選項關了試試看。

browser.tabs.tabMinWidth = 60 (integer)

修改 tab 的最小寬度,螢幕不大的話改窄一點可以一次看到比較多的 tab 在上面。

capability.policy.default.Location.hostname.set = "noAccess" (string)

這個是安全性修正,主要是處理對 DOM 不完善的安全處理導致 Java Script 可以把本機端整個 cookies 檔偷走的問題。如果習慣使用論壇的「記住密碼」之類的一段時間免登入功能,那會受到影響。

至於 extension 方面,我主要是使用下面幾個:

All-in-One Gestures Extension
使用滑鼠手勢來控制部分動作,上手之後使用瀏覽器會更流暢快速。
adblock
過濾掉部分不要的網站內容,主要是又佔畫面空間而且讀取又慢的廣告。有些網站會一直跳 pop-up 視窗也可以用這個把跳視窗的 script 濾掉,開視窗佔時間。
Download Statusbar
可以把下載進度顯示到瀏覽器主視窗下方處,取代原本另外開 Download Window 的方式。感覺上是比較明瞭下載狀況,而且也可以不用在一堆視窗間換來換去。
Right Encoding
把網頁語系編碼切換的選單加到右鍵選單中,這樣比較方便,而且可以針對單一頁框進行設定。
Show Picture
在網路比較繁忙時,如果有臨時連不上造成的破圖,可以直接點選破圖讓 Firefox 試圖重新讀圖,不用整個頁面重新整理。之前是用 Show Image 來達到一樣的目的,不過似乎這個比較強大一點,而且看來比較有在維護。
Tempomail
取得一個暫時性的 e-mail 轉址,主要是對付利用註冊資料廣告的網站。
SwitchProxy Tool
切換 proxy 的工具,對於常要在幾個 proxy server 間切換的人蠻有用的。一個應用的例子是學術網路存取學術資料庫,有些學校位了防止對國外資料庫使用過度多的頻寬,所以限制一定要透過圖書館連資料庫,這時候有這個工具就很有用了。
Stop Autoplay
顧名思義,還蠻有用的。
livehttpheaders
可以擷取 HTTP 的協定資訊,對於網站的偵錯偶而會有點幫助。另外就是可以看看網頁到底拉了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下來,寫 spider 時還蠻有幫助的。
PasswordMaker
對於不擅長記一堆密碼的人蠻有用的工具,不過還是要小心 master key 被發現就是了,萬一被抓到就全都爆破了。
Download Them All
下載管理員,不過對於瀏覽器狀態的整合度其實沒有非常好。
Greasemonkey
可以自己撰寫 script 來重新安排特定網頁的內容,不過其實我自己是不常用。
Force Content-Type
覆寫由伺服器傳來的 MIME 模式,用在對付一些把未知檔案格式都當成 text/plain 的網站。
Google Notebook
Google 提供的服務之一,看到有興趣的網頁內容可以隨手記起來。
User Agent Switcher
切換瀏覽器送出的自我識別字串,主要是對付一些自以為很聰明把一些功能僅對某些特定瀏覽器開放的網站。不過這也不是萬靈丹就是,像 ActiveX 在 Firefox 上就不被支援,這邊騙過去了也沒用。另外,有些網站不是靠自我識別字串辨識瀏覽器,對於這種網站就沒有用了。

Wednesday, February 07, 2007

VirtualDub 1.7.1

新增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功能,目前主要的新功能與改進大多都集中在影像擷取上,檔案壓縮的部分看來是接近飽和了吧!

或者,已經有 AviSynth 可以配合,所以就不用做進去了。